第15章 黄河远上白云间(一)

  杨延直,直到过了黄河,仍觉深处梦中。
  要说这位哥打仗不行,跑路也不行。
  之前是走了狗屎运,风雪里一团乱撞,居然就给他窜了,侥幸找到刘鄩,捡得一条命。待刘鄩兵败,他运气用完,就没跑出来,走半道就被辽贼捆了个结结实实。后来在战俘营劳动改造年余,很给魏博挖了不少沟渠。
  打从娘胎里出来,都没这么干过活啊。
  前几天突然被人提出,杨将军以为辽贼要杀他祭旗,登时就吓尿了。
  结果是有人领他换了衣裳,就有唐王给他一封书信,让他带给朱有贞。
  还让他传话,说什么只要朱梁肯去帝号,一切好谈。大概意思就是朱有贞想入朝做枢密使,李三郎都可以让贤。
  还说什么要和平一统,说中国人不杀中国人。
  杨延直都觉得这位唐王不是疯了就是傻了,这种鬼话也说得出口。
  是他李老三傻,还是觉着他杨延直傻?
  还是觉着朱有贞傻呢?
  但是人在屋檐下,管你那么多。杨延直只求能脱离苦海,才不跟这厮争辩。待离了虎穴,他拨马快走,就被辽贼派小船送过大河,不一日赶到汴京。
  听说他回来了,朱有贞忙请杨彦直入殿说话。
  先一步逃归的张汉融迎出宫外,领他上殿。
  嗯,在逃命这项技能上,张汉融明显技高一筹。
  朱梁天子早已等得心焦。
  自河北兵败,朱有贞焦头烂额一年多,虽然勉强维持了局面,手里还有大几万兵马可用,但是对大河以北就跟瞎子一样。除了听说立了个什么伪唐,简直就是两眼一抹黑。
  他既不知道对面干了什么,也不知道对面要干什么。
  倒不是斥候过不去,问题是他不敢派人去。
  之前朱某人只是让人去杨刘驻防一下,那还是大河南边呢,都能闹出兵乱,好悬没有把他一把火点了。此情此景,朱老四还敢随便派人去河北打探消息啊?
  见了朱有贞,杨延直真是见了亲人。
  悲从中来,嚎啕大哭。
  杨彦直痛责自己辜负圣恩,脑袋在地砖上磕得砰砰直响。
  “爱卿辛苦啦。”降阶将他扶起,咳,朱四哥哪有脸面责备手下呀。
  这一年多,他是非常后悔,不该催着刘鄩浪战。
  虽然刘鄩的很多作为让他不满,但是痛定思痛,这老小子眼光也是有的。本来几万大军顶着,难看是难看了点,也比如今强啊。
  朱友贞实在觉着是自己害了这位爱将。
  哭累了,杨延直收起泪水,从怀里捧出李三的书信交给天子,就等着垂询。
  朱有贞认真看罢了信,也是满脸的不可置信,蹙眉道:“这是何意?”
  像是劝降信。
  这不难理解,毕竟朱梁现在落了下风,对面来劝一劝很合理。
  但是这信的内容就过于疯狂。
  开篇,是《尚书》泰誓篇中的一句话,是周武王伐纣,会师于孟津所作誓师之语。根本之意就是说明商不爱民,失了天命,所以周代天伐商,天经地义。
  换句话说就是造反有理。
  李老三引用此语是想说大梁已失了天命么?
  但他又说先帝梁代唐是因唐失了天命……
  那怎么着,天命有腿,出门转一圈又回去了?
  到底想说什么?
  看朱四哥满脸疑惑,杨延直遂将李三的话来转述。
  朱四哥闻言,先是一愣,继而大笑不止,直将眼泪都笑出来了。
  忽从座上跳起,朱友贞大怒道:“叵那李三,丧尽天良,欺人太甚。”开了个头,后面的狠话却迟迟放不下来。
  李老三王八蛋啊,你看他话说得漂亮,什么都可以谈,摆出一副普渡众生慈悲为怀,好像善意满满。
  其实呢?
  却是高高在上,根本就没把他这个大梁天子当回事呀。
  呸!
  你慈悲为怀怎么不去做浮屠,打什么仗啊。
  更可恨的,是他朱老四居然无力反驳。
  不是嘴皮子说不过,是刀子不硬啊。
  气哼哼重新坐下,朱老四决定还是先摸摸情况再说。
  “河北现是何局势?”
  要说河北的局势,杨延直也不知该从何说起。
  在战俘营,只要不闹,倒是没有打骂虐待,就是饭食给得比较技巧。肯干活的就给吃饱,不肯干活的,就刚刚不饿,但绝不能有力气惹事。
  若是干活,就组织出去,不是下田劳作,就是修桥铺路,所见所闻都很有限。
  咳,李老三的饭不好吃啊,想吃饱饭肯定是不给白吃。
  若不干活,每天早起就有人带着他们走走队列,然后排队吃饭。吃完饭后是自由时光,这时候就会有各种小队过来,或者宣讲辽贼的好处,或者宣传辽贼的政策,或者说明辽贼招兵愿不愿意。
  嗯,也有说变文唱戏的。
  有些降兵就主动投了辽贼。
  也有不愿的,就待着。
  除少数刺头被果断杀了脑袋,俘兵大部最后都被送走。据说是发到各处屯垦去了,听政策说还要给配下婆娘分给田产。弄到最后,战俘营只剩下几个梁军将领闲的蛋疼。
  这都是什么事儿啊,杨延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。
  至于其他的,除了来讲变文的秃驴会顺便说一些,比如伪唐开国之类的,再多杨延直也一概不知。
  不过,变文的内容还算丰富,尤其是说了许多豹军的事迹。
  杨延直这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怎样一支军队。
  感觉之前杨某人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找死啊。
  尽管如今这帮逆贼也僭越地使用羽林军之类的军号,但是底层武夫们还是习惯自称豹军,说起来非常自豪。尤其那些出身教练军小崽子,或者出身左羽林军的,那种骄傲,简直无以言说。
  ……亦不尽相同。”
  杨延直想到哪里说到哪里,将自己在河北的见闻不论巨细,都朱友贞说了。回想着那些小青年的音容笑貌,想要描述得更加清晰些,方便天子了解,可惜杨彦直学问有限,只觉着词穷。
  朱有贞默默听说,直到杨延直说完,才又道:“辽贼,可有何动向?”
  杨延直摇摇头,道:“这却不知。这些日子,臣不是出去劳作,就是被锁在一处院中,难窥究竟。不过清晨总能听到有军士跑过,想是辽贼练兵不辍。”
  “勤练不辍,勤练不辍。”朱有贞击掌道,“好辽贼!”
  姐夫赵岩一直在旁边静静听讲,此时出言道:“官家,大河天险,今汴京已集兵十万,便是辽贼渡河而来,又何惧之有?
  我看,如今首要是凝聚人心。
  官家登基以来,不曾郊天,于礼不合。
  不若作祭天之礼,顺便出城夸兵,使远近知我兵威。”
  舅哥张汉鼎亦道:“不错不错。据报今岁天寒,难说大河是否封冻。借郊天集军,若贼不来则罢,若来,亦不至于无备。
  正所谓骄兵必败。
  嘿,辽贼欺我,我却暗中准备。
  彼若敢来,必杀他一个人仰马翻。”
  ……
  建武元年,西元九一七年。
  十二月廿三日。
  朔方军,灵武。
  自贞观朝一统漠南漠北,从高宗朝到武周朝,草原曾经乱得一塌糊涂。
  到玄宗皇帝,为控制草原,于开元九年置朔方节度使,治所灵州。盛时驻兵七万余人,从灵州到东受降城,都属于治下。
  灵州,亦称朔方,或灵武。
  本来朔方军是为了对付北边的突厥人。实际情况却是突厥内乱不已,草原没出大乱子。反倒是高原上的吐蕃给唐朝带来了无穷无尽的烦恼,朔方军也多是在吐蕃人身上刷经验。
  直到安史之乱。
  陇右、河西相继失陷。
  肃宗、代宗两朝,吐蕃全取河西走廊,大唐与吐蕃在灵武附近反复拉锯,直至双方都精疲力竭,议和停战。
  唐朝承认了丢失河西的现状,朔方,在这数十年的乱战中也被彻底打残。
  天宝年间,灵州在籍有户万余,口五万余,灵州城里常驻近三万大军。
  等到李承嗣进灵州时还有什么?城中兵不过三千矣。
  大唐再次开国,作为元从中的元从,李承嗣得封夏国公,四大国公之一。
  其实,他是朔方节度使,夏州,如今是魏东城的地盘。所以,严格来说,他李承嗣的这个夏国公有些牵强。
  当初定下这个名号,主要是因为若弄个灵国公就太不吉利。
  还是夏国公吧。
  这些都不重要。
  哪怕是这个枢密衔也不在乎。甚至于李三郎来信问他,对于后面出任枢密使的人选有何考虑,李承嗣也不放心上。
  夏国公李承嗣的心,从来就不在塞内。
  镇守义武这些年,李承嗣看透了两件事。
  第一,应付中原乱战非其所长,亦非其所欲。
  在山北来去如风浪惯了,李承嗣实在不能适应塞内这种一城一地的攻防战。屁大点地方,堆上几万甲士,还他奶奶地都很能打。
  太惨啦。
  他是运气好,镇守数年没碰上恶战。柏乡那回他是领人跟刘二对峙,躲过一劫。听说周德威的铁林军直接打残,回去养了快一年也不知道现在咋样。
  这回魏州战报过来,李承嗣看着都疼。
  张德几乎被打残,连一向滑头的郑老二都栽了。
  毅勇军一战折了四分之一都不止……
  惨呐!
  幸亏爷爷走得远。
  第二,那就是李家兄弟削藩之意十分坚决,过程看似温和,但结果早已注定。
  将来,塞内三百州不会再有实权节度使。
  只看李老三这个安排就很明白。
  边将入相,这是要走回贞观朝的老路上去。
  当然,从朝廷的角度看削藩没错。
  可是作为藩镇节度使,李承嗣就不愿接受。
  自由惯了,他不愿受那些拘束。
  他无意去京畿处理那些案牍琐事,不愿参与那些波诡云谲的勾心斗角。
  边塞,才是他李承嗣的天地。
  所以,谁做枢密使他都无所谓。他想要的是给他兵马,给他钱粮,给他军械,让他在这边塞打出一片天地。
  李三郎不是说,若拿下安西就让他做安西王么?
  好,爷爷就做定这安西王了。
  为了准备西征,李承嗣连夏绥节度使都让了,让给魏东城去收拾局面,他专心筹备征河西。
  拿下河西,安西还远吗?
  在灵州筹备了时日不短,河西的形势也摸了个七七八八。
  庙小妖风大,池浅王八多啊。
  西边凉州屁大点地方,居然就住着嗢末,吐浑,党项,回鹘,焉耆等大小多少势力,怕不得有二三十万众?
  自咸通以来,在李唐朝廷的纵容下,大唐戍兵及家眷仅保有凉州城尺寸之地,嗢末则控制了凉州周边。
  不过最近嗢末实力有些衰颓,似有为一股蕃贼取代的趋势。
  凉州以西是甘州。
  如今州城张掖县为焉耆龙家所据,回鹘余孽则在删丹筑王城,立汗旗。
  嘿,还他妈“龙”家,龙个粑粑,爷爷去了,他妈都是虫。
  再以西就是归义军。
  李老三天天在军中唱张义潮变文,搞得好像是他李老三的祖宗似的。唯一的好处,就是让他李承嗣早早就知道了这股势力。
  为了西征,李承嗣当然要对这归义军做些解。
  只能说可惜喽。
  张义潮的后人张承奉自立了一个什么“西汉金山国”,自号“白衣天子”。与甘州回鹘反复攻杀,可惜于在数年前兵败,认了回鹘土酋乌母主为父。
  嘿。
  丢人。
  丢人呐!
  至于安西四镇与北庭还太远,暂时不想了。
  饭要一口一口吃,路要一步一步走。
  李承嗣就准备先拿回鹘崽子开刀。
  无他,甘州是河西最要紧的地方。
  东据黄河,西阻弱水,南跨青海,北控居延,绵亘数千里。通西域,抚羌瞿,水草丰美,畜牧孳息。取甘州,与朔方相呼应,经营数载,便可继续西征。
  拿下河西,安西王就算揣怀里了。
  让他们在中原折腾吧,世界如此广大,何必呢。
  很多人没有意识到,要说豹军谁最理解李老三,不是别人,就是他李承嗣。
  李家这位三郎,心里从来就没有塞内的这些蝇营狗苟,他满心满眼都是威异域,开拓边疆。
  不用猜,这小子早年间就是挂在嘴上的,只不过没谁真当回事罢了。
  当初跟着刘仁恭刚刚打回幽州,其实李大郎也没想好要往哪里去,是李老三首倡着往塞外走。
  到山北,也是李老三落力最大。
  人们看到的是先辽王如何如何,郑守义如何如何,但是李承嗣很清楚,没有李三郎兢兢业业做买卖、搞生产,豹军就是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。
  甚至于李老三是主张不着急入塞的。
  李老三一直是说,塞内人脑子打成狗脑子,且在山北发展,东取渤海,西抚草原,待塞内杀累了,大军席卷天下可也!
  哪怕入塞了,也只有李老三还心心念念经营山北不辍。
  阿保机西奔的那次,若非大李下了死命令,若非郑老二不给力,那会儿他李老三就追着秃头蛮杀进草原了。
  只不过,从前的当家人不是他李老三。
  只不过,等他李老三有机会当家,已在塞内泥足深陷了。
  起先,李承嗣也并不很能理解李老三,直至他在义武做了多年大帅,直到他亲眼见过了梁军的难缠。尤其当他终于有一天看明白了李大与朱全忠削藩的意图,李承嗣才彻底明白,对他这样的武夫来说,边塞才是真正的天堂。
  所以,当有机会再次选择,李承嗣果断拔鸟走人。
  可惜,志在四方的李三郎如今身在局中。接了卢龙这副担子,注定李三郎要在塞内熬尽余生。
  呵呵,李三郎总说,干两任枢密使就撤。
  他是想留点时间往外走走吧?
  该说他李老三幼稚呢,还是该说他异想天开呢?
  跟那几个老杀才轮庄?
  呵呵,想法挺好,可是遍观史籍,有先例么?
  哪怕面子上由张德或者郑守义又或者秦光弼接了,他李老三就放得开手么?
  就算他李老三想放手,他手下的那些弟兄们肯么?
  而如果他手下这些弟兄还都在位,新任的枢密使又该如何自处?
  不论他李老三怎样想,其实所有人都不会给他自由啦。
  李老三,此生都已无缘这广阔的天地喽。
  反倒是他李某人还有机会。
  他还年轻,正可以一路向西。贞观朝苏定方据说一气干出去几万里,呵呵,李承嗣也想看看自己有生之年究竟能走多远。
  嘿嘿,那就让我李承嗣替你李三郎走一走,看一看吧!
  目光在河西地理图上反复流转,李承嗣的心已经高飞。
  他仿佛已经化作一只雄鹰,翱翔在广阔的天地间,映入目中的,正是那瑰丽恢弘的河陇大地,是雄浑壮阔的安西与远方。
  心腹李有银忽而来报:“大帅,魏帅与宋帅到了。”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